东南网-海峡导报6月10日讯(导报见习记者 蔡耀宗) 5月28日,一场大火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夷山余庆桥烧毁。由于武夷山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武夷山的组成部分,有关部门还要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调查报告。
这并不是南平第一座被烧毁的古廊桥。2009年9月12日,浦城县有着630年历史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安古廊桥也毁于大火。
廊桥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我省是重要分布地之一。这些文化瑰宝为何接连毁于大火?
国家文物局督察司司长叶春在分析余庆桥火灾事故时的一席话,或许给了我们答案。
消防车只能从河中取水
5月28日14时20分,余庆桥体发生火灾,火势从东沿伸臂斜撑虹梁向西蔓延,导致该桥木构部分燃烧坍塌,桥墩等基础部分稍有损坏。目前起火原因还在调查中。
导报记者从省文物局获悉,事故发生后,国家文物局督察司司长叶春、安全监管处副处长邓超专程于5月30日抵武夷山现场督办有关余庆桥火灾的处置。
6月1日上午,武夷山余庆桥火灾事故督办会召开。叶春在会议上明确指出了从武夷山余庆桥消防安全中暴露出的七个方面突出问题:1、日常管理粗放;2、管控手段落后;3、消防通道不畅;4、未设立市政消火栓;5、日常巡查流于形式;6、应急预案缺乏针对性;7、政府领导未引起重视。
据悉,当地政府没有针对余庆桥位处闹市旁的特点,开辟专用消防通道,导致火灾事故后,消防车无法及时赶到最佳灭火位置。两辆消防车赶到现场时,在余庆桥两岸百米之内,无一消火栓,导致车载消防水用完后,只能开动救火泵从河中取水,无法抑制火情蔓延。而2006年,武夷山市文体局即向当地政府打报告,请求拨款购置消防安全设备、开通消火栓、开辟消防通道,但石沉大海,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文保部门自我反思
福建省文物局表示,近年来,我省连年发生文物火灾事故,特别是今年连续发生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法海寺、霞浦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牙城天后宫的事故,再加上此次余庆桥事故,着实令人痛心疾首,深刻反映我省的文物安全工作形势极其严峻。
据悉,每逢节庆及每次文物事故出现,省里都及时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市落实整改,但大多流于形式,且监督措施显得苍白无力,过了一阵子问题又回到老样子,对文物消防安全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缺乏长期有效的解决手段,致使文物消防安全隐患恶性循环。
面对我省文物消防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省文物局将重点对廊桥和重要古建筑等,组织力量加快编制安防技防方案,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给予重点支持。重点解决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安防消防问题,对本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防范设施建设给予倾斜性支持。其中,将率先制定廊桥安全消防管理的要求,积极争取经费为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廊桥安装“全球眼”进行监控。
文物档案
余庆桥,位于武夷山市南门街,始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长79米,宽6.7米,拱高8.6米。据专家介绍,余庆桥与宋代《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类似,是世界桥梁建筑形式的“活化石”。1999年武夷山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余庆桥为其组成部分;2006年,余庆桥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百度新闻 |